調查結果
看重工資待遇 不愿低層做起9日上午,記者來到濟寧市職業技術學院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今年的畢業生基本都已經離校到各單位進行實習了,只有極少數的畢業生在校。從記者發出的10份調查問卷結果來看,今年該校絕大多數畢業生都已經找到實習單位,除一名外地學生和一名跨專業就業的學生以外,其他的8名人均對自己的實習工作不滿意,表示拿到畢業證后就會尋求跳槽的機會。
1.最看重薪資待遇從期望月薪水平來看,有2名學生選擇了3000元以上,7名學生選擇了2000-3000元,只有1名學生選擇了1000-2000元。就業地點方面,7名學生選擇了本地,3名學生選擇了大城市,沒有一名學生選擇去西部。對于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有3人選擇報酬,1人選擇地理因素,5人選擇行業前景,1人選擇工作環境。
2.不愿選擇低層崗位在期望就業單位性質方面,8名學生選擇了公有制企業,2名學生選擇了事業單位,沒有學生選擇非公有制企業。如果畢業后暫時沒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6人選擇繼續找直到找到,2人選擇通過其他關系渠道解決,2人選擇從低層崗位做起,逐步向目標奮斗。
3.期望招聘會找工作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6人的工作是學校推介,3人是通過人才交流市場,1人是通過關系介紹。接受調查的學生中,8人認為就業前培訓指導作用不大,2人認為作用很小。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方面,大多數學生認為缺乏求職技巧和難以對自己準確定位是最大的困難。在希望學校提供哪些就業幫助方面,10名學生都選擇了多舉辦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其中3人表示希望舉行更多的大型綜合性招聘會,不想局限在本專業內就業。學生心聲」
機會雖多待遇太低就業沒有歸屬感小賈是濟寧市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專業的學生,今年3月份他在濰坊某集團找到了一份機電管理的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是把材料和產品分給各個工人進行加工,平時經常加班。“雖然工資不高,但我很喜歡這份工作,以后還會有晉升的空間,打算在那留下來。”小賈告訴記者,雖然專業不對口,但由于他很喜歡從事企業管理方面的工作,加之就業前景比較好,所以對這份工作十分重視。“機電專業原本應該從事生產一線的工作,但是工作強度太大,待遇也一般,最主要的是前景不好,所以很多同學都沒堅持下去。”
據小賈介紹,一般的一線工作見習前三個月的待遇是800元錢包吃住,轉正后工資會達到1200元左右,和小賈一起去的45個同學現在留下來的只有6個。“周圍的同事都是初中、高中生,好歹我們也是大專畢業,一線工作起點太低,所以很多同學找不到歸屬感,不想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記者調查了解到,很多畢業生對薪資待遇的要求多是不能經常加班、有固定的休息日、月工資不能低于1000元……
“想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真難!”調查中,不少同學這樣告訴記者,雖然就業不成問題,但大多數畢業生覺得工作不理想,受不了一線工作的辛苦,放棄了一次又一次的就業機會。
“人生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我覺得起點非常重要,現在這份工作只是一個過渡,6月份拿到畢業證后就換。”今年即將畢業的小張告訴記者,他學的是建筑專業,現在正在一個建筑公司從事工程監理工作,月工資800元。對這份工作他并不滿意,但是由于還沒有拿到畢業證,不好找其他的工作,所以他準備拿到畢業證就跳槽。
學校觀點
教學注重針對性提倡就業中擇業濟寧市職業技術學院就業辦龔主任告訴記者,去年3800名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6%.今年畢業生一共3600多人,現在雖然離畢業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但是畢業生基本都已經去各用人單位實習,有些新建的企業甚至一次就要招一兩百人,供不應求,學校只能按批次每年推薦40名畢業生。
龔主任告訴記者,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學院多次去各地的“用工大戶”企業實地考察,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訓,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畢業生們進入企業即可上崗。同時,每年定期舉行大型供需見面會,組織企業與專業對口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今年就業情況比去年要好,很多公司來學校一次就要50多人并當場簽訂就業協議。尤其是建筑,機電、汽車等工科專業畢業生,達到供不應求的局面。”龔主任表示。
龔主任告訴記者,有一次學校去江蘇一家企業考察,有幾個學生隨行去該企業實習,考察的情況很理想,但是在職工宿舍里兩名學生看到了墻上有“不準時發工資”的涂鴉字跡,就立刻拒絕了這份工作,并跟隨考察團返回。“那些字根本不是該企業的員工寫上去的,那兩名學生根本不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就放棄了一次就業的機會。”
“我們鼓勵畢業生跳槽尋求更好的發展,但是也應該注重工作經驗的積累,有些畢業生起點定位過高,甚至有些急功近利,還沒了解這個企業就因為某些客觀因素跳槽走了,浪費了一個增長就業經驗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龔主任說。(陳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