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4月份,是一年中的“招工就業”黃金期,企業年后的市場打開,急需各類人才。大學應屆畢業生也到了為前途奮力一搏的關鍵時期。但今年年后的人才市場,卻讓人摸不著門道。
說難,的確很難。一邊是企業高喊“用工荒”,一邊是大學生們惆悵“就業難”。這“就業難”與“用工荒”的矛盾為何會同時存在?為什么在有些企業開出“年薪10萬招熟練技工”的價碼卻無人問津的時候,很多大學畢業生卻愿意“零薪酬”就業,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市場規律和社會成因?
本期的《社會熱點問題深度調查》中,記者采訪了高校負責人、中職校負責人和人才交流中心相關工作人員,汲取了多方意見,也匯集了企業人事干部和大學生、職業中學學生等“供求雙方”的真實想法,通過一系列的議題,期待通過有效溝通共同打破“就業難、用工荒”的怪圈。
議題一:企業為什么招不到人?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隨著經濟的回暖和制造業、外貿出口的繼續企穩回升,我市的眾多企業的訂單開始增加,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用工需求大幅增加,“招工難”成為了我市很多企業發展的新難題。記者在臨海人才網上看到,2010年3月份,網上新增的崗位2684個,會員單位用工需求人數5575人。臨海市人才市場每周六舉行的人才集市上,也有大量的單位張貼了招聘信息,僅3月27日一天,就提供了需求崗位420個,招聘人數達2549人。即使是這樣,卻還是有大量的企業招不到人,工廠里很多設備閑置著,訂單來不及做,效益得不到快速提升。那么,為什么現在企業招不到人呢?
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盧驕陽:“用工荒”其實是“技工荒”。
其實很多人一直在說“用工荒”,我覺得這也是不準確的,企業大多需求的是熟練技工,而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工人不太愿意錄用。這種現象在中小企業尤其明顯,他們大多沒有“儲備人才”的理念,希望招到的工人馬上就能進入工作狀態,為企業創造效益。這是目前企業招不到人的第一原因。
其次是企業訂單驟增導致用工緊缺。受經濟復蘇帶動,近期我市一些企業訂單驟增,春節后大量企業提前開工。由于2009年春節后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很多企業因訂單急劇減少而進行裁員,當前為利用經濟復蘇契機搶抓生產經營,又急需大量招工,而現在大部分回鄉農民工尚未返回崗位,出現了企業集中招工與各地勞務工求職的時間錯位,用工需求難以及時滿足。
市人才交流中心章林潔:“民工回流”對企業影響很大。
在2009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許多企業大量裁員,很多農民工都返回了自己的家鄉。現在國家頒布了許多惠及農民的農業政策,那些返鄉的農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所以不愿意再回到城里工作,這對企業招工影響很大。從今年全國各地的招工形勢來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其實也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矛盾,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另外,我們臨海本地的農民經商的意識比較強烈,大多一個村里的人都結伴去外地經商,很少有留在本地打工的。這在我們招聘會上也很明顯地反應出來,前來尋找工作的人中,我們本地的農民可能占了十分之一都不到。
浙江志強涂料有限公司行政副經理屈文婷:人力資源的供求匹配存在錯位現象。
隨著房地產行業的逐步回暖,我們企業發展也越來越快,所以對專業人才、營銷人才以及熟練技工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今年我們招工的形勢就有比較大的壓力,特別是銷售人員和熟練技工一塊,現在都有很大的缺口。而且我們是幾十年的老企業,很多老工人也快要退休,到時人員的缺口會進一步加大。所以我們現在就需要逐漸地實現人才的儲備。
但是,作為企業的人事干部,我在招工中也遇到了很多現實的問題。特別是人力資源在供求匹配上,存在著年齡、性別、技能的錯位,企業的用工條件與員工的就業意愿落差較大,特別是與新生代農民工多元化的就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一些一線的工作崗位,對注重生活品質和發展機會的新一代外來工難有吸引力。
![]() |
議題二:如何從根本上緩解企業招工難?
企業的用工難現象成因很多,而不少企業也深刻地認識到,外來農民工對于工資待遇的期望提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要正視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而全社會勞動力數量將不斷減少的現實,除了通過增加工資和福利待遇來吸引外來勞動力,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來從根本上緩解“招工難”。 從2010年4月1日起,我市開始實行新的最低工資標準,根據規定,調整后我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從每月850元調整到980元,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從目前的7.1元調整為8元。如何從根本上緩解企業招工難,各方也有自己的看法。
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盧驕陽:努力建立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
要解決深圳市部分行業企業的階段性用工短缺,一方面要依靠市場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積極調控和引導人力資源市場,增強對勞務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特別是要努力建立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為外來勞務工提供應有的生存條件、安全條件、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環境、社會消費服務等保障,為勞務工提供應有的社會化服務,切實解決勞務工的子女入學就讀、醫療、保險、住宿等具體困難和問題。這樣一來,就能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到城里就業,企業招工就會變得不再難。
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助理王道明:企業要真誠對待員工。
除了年初的金融危機造成大量外來農民工被迫返鄉務農、務工之外,現今農民工就業觀念的逐漸轉變,對于崗位的綜合要求不斷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工資待遇之外,不少農民工還將崗位的發展前景、就業環境的穩定性與否、子女教育的便利條件等也都納入了考慮范圍。特別是社會上現在提出的“新一代農民工”的說法,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對于我們職業技術學校出去的學生更是如此,雖然他們是從一線員工做起,但是他們有知識、有基礎,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規劃,可能剛開始的時候薪酬條件不是很高他們也能接受,但是需要企業為他們提供一個發展的空間,以及較為理想的工作環境和有增長可能的薪酬條件。如果企業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較好的福利待遇,工人也更愿意接受這樣一個相對穩定的用工環境,這類企業自然也就避免了缺工情況的出現。總之,只要是真誠對待員工的企業,就不會存在很嚴重的缺工問題。
臺州學院招生就業處王林強: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轉變。
企業面臨的“用工荒”問題,根本原因是由于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引起的。我們臺州的企業大多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還處于從粗放型過渡到集約型的過程中,科技含量不高,對低端勞動力的需求旺盛。現在,臨海正處于城市化起飛的階段,民工市民化也剛剛開始起步,各方面生活成本的增加反過來導致用工成本的增加,而用工成本的增加要么逼迫企業多使用新機器或者高科技來替代用工,要么是提高工資,削薄利潤。這對企業來說很難一步到位。這就從根本上要求企業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
轉型升級,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用工難現象。企業如果還想以廉價的勞動力來壓低產品成本,獲得競爭優勢,顯然是走不通了。加工型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從根本上削減勞動力成本,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議題三:大學生“就業難”難在哪里?
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有關專家就表示,考慮到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層次和畢業生群體龐大的現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仍是所有就業群體中就業的難點。
這么難,那到底難在哪里?是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的崗位不夠,還是他們內心希望的薪酬要求太高,抑或是企業只青睞有工作經驗的老員工?如果都不是,那么為什么還會有新名詞“蟻族”的出現?關于這個議題,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市人才交流中心章林潔: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已經趨向務實。
與前幾年的盲目樂觀不同,經過去年的金融危機沖刷,不少大學應屆畢業生已經調整了自己的就業觀念。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已經愿意下調薪酬期望值,他們對薪酬期望值的跨度和彈性也較大,他們所期望的月薪從以前的2000元至2500元已經下降到1200元至1500元。更多學生持“隨機應變”態度,希望在求職中努力尋求薪資、福利、發展機會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即使是這樣,畢業生的就業還是相當的不樂觀。從我們所掌握的情況來看,我市的企業提供的機會也比較多,但臨海籍的學生愿意回鄉發展的占10%都不到,他們更愿意留在經濟更為發達的大中城市。而大中城市的好的企事業單位卻更青睞有工作經驗的員工,這就讓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臺州學院招生就業處王林強:“就業難”歸根到底是“就業滿意度低”。
2009年的畢業生就業確實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今年隨著企業形勢的逐漸恢復,學生的就業壓力相對小了很多,但也出現了很多新的情況。首先就是學生有單位工作,但是不想簽約。可能他們開始選擇了先就業,卻在工作中發現專業不是很對口,于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選擇跳槽,這就造成了一種“就業難”的假象。其實大學生就業難,歸根到底是就業的滿意度低,他們認為企業給予的發展平臺、薪資標準和就業環境沒有符合他們的期望。
過去的就業指導思路,往往把大學生對基層和艱苦崗位的畏縮視為觀念不正確,相應地,就是希望轉換大學生就業觀念,從而實現大學生到基層和艱苦崗位就業。事實上,就業觀念本身也是雙向塑造的產物,任何一方的一廂情愿,都不可能是市場協商選擇的結果。所以大學生對“就業滿意度”的期望也是情有可原的。從長遠來看,從制度層面改善基層工作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狀況,才能真正推動大學生下基層就業。
浙江志強涂料有限公司行政副經理屈文婷:我們歡迎踏實肯干的應屆畢業生。
去年,我們在臺州學院招聘了一個專業技術人員小賴,雖然他平常十分內向,不善與人交流,但是一年下來,他勤奮上進的工作態度卻贏得了所有人的稱贊,短短一年時間,他就被評為我們公司的年度先進員工,獲得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這對他個人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激勵。我相信,不僅是我們企業,全臨海的企業都非常需要這樣踏實肯干的人才。
和一些企業堅決不招應屆畢業生不同,我們非常歡迎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前來應聘,我們會給他們提供很好的發展平臺。但是我們需要他們擁有忠誠踏實的品格。以前有些畢業生,在我們這里做了幾個月,就馬上跳槽走人,這不僅對他們自己是一個損失,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這是很要不得的。
臺州學院中文師范大三學生暨詩翔,英語專業大一學生陳麗麗、王琴、王惠潔、傅楚楚:相信薪酬會與能力相掛鉤。
雖然我們這些人都還沒有面臨就業,但是壓力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學校里指導我們開展職業生涯的規劃,學校的創業就業俱樂部也開設了視頻講座,邀請企業的老總來為我們講課,讓我們提前對自己的就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如果說是就業的一個目標的話,我們希望能去一些發展潛力比較大、用工比較規范的企業。一開始不要求很高的薪酬,只要能滿足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們也希望企業能給我們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只要有這樣的平臺和機會,我們相信,以后的薪酬會逐漸隨著能力的提升而水漲船高。
議題四:職業技術教育如何拓展發展空間
與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相映成趣”的是,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們則是“供不應求”,他們在畢業后一般無須考慮就業的問題,因為在學校里他們既有文化學習課,又有直接參加專業技能實習的經驗.所以他們在畢業的時候,集知識和專業技能于一身。是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最需要的人才。甚至出現很多企業與在校生直接簽定用工合同的現象。有的企業直接和學校簽定定向培養學員的合同,這樣的學員一出來就可以直接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企業也減少了很多員工的再培訓費用。在當前“用工難”和“就業難”的雙重考量下,職業教育又重新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那么,職業教育要如何拓展空間,為更多的人提供學習和就業的機會呢?
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助理王道明:我們的優勢在于知識和實踐的結合。
在過去的觀念中,只有考不上普高的“差生”才會來讀職高,很多家長對職高也存在著偏見。但是我校在近幾年的辦學過程中,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和創新,已經用事實證明:職高出來的學生一樣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們的學生從一入學開始,我們就向他們灌輸正確的就業定位,那就是從一線做起,從基層做起。從現在企業的發展形勢來看,他們需要的一線員工比例,要遠遠高于行政管理人員的比例,所以在就業的定位上,我們相對就有了優勢。
而我認為,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在于知識與實踐的雙重結合,在扎實學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我們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比如說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有模擬餐廳和模擬客房供他們訓練,而機械類的學生能接觸到最先進的設備,從機床到數控,他們都是靠實踐去掌握操作方法。現在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都是歡迎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們的學生畢業后才會“供不應求”。
隨著新的教育政策的出臺,我們在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加以甄別的基礎上實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妥善處理文化課與專業課的關系,力求使學生在具備就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報考高等職業院校,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08級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陶虹亞: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初中學習時,我的成績處于中游,當時我的父母希望我能報考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學,但是我很喜歡旅游管理這個專業,就報考了中職校。報考之處,家人都不大支持。但是經過近兩年的學習,他們的觀念已經徹底得到了改變,甚至讓我的妹妹在初中畢業后也到這里來讀書,我想,家人的改變,應該在于我自身的改變吧。
現在,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已經取得了客房中級工和餐廳擺臺中級工的證書,去年還獲得了臨海市導游比賽的一等獎。平時我和要好的同學一起在節假日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光在酒店里實習,還為一些旅行團做地陪。兩年來,我學到了很多,不僅有知識、操作,還有做人的道理。現在我越發地喜歡這個專業,希望能在明年繼續深造。現在酒店行業蓬勃發展,我對未來的就業充滿了信心。